ACRYREX® PMMA_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开云体育网页版入口

0769-86998142

光威复材国内碳纤维全产业链龙头财务数据靓丽值得长期关注


来源: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2024-01-27 06:13:30

 

  经常有投资者朋友问我从哪里找到公司的资料,或者如何读年报等。本文10000字,主要内容来自于年报,就是一个读完写完的过程。感兴趣的朋友,读完本文后,到交易所网站下载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年报,通读一遍应该就明白了。

  近三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不断拉高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2020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高达18.51%。 高净资产收益率是股价长期走牛的关键,而背后的净利润增长率是关键的关键。对于选股的问题,可以首先看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数据有问题的可以直接排除不看。 股价长期上涨的财富密码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大于当期确认的净利润,同时,公司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也大于公司当期确认的营业收入。 良好的现金流保证了公司的良性发展,公司不需要对外借款发展,资产负债率保持在20%以内。 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均为零。公司有34%的境外销售,需要用外汇。那么据此可以推断,公司利润表确认的财务费用大多数来源于于汇兑,而不是借款利息。

  国内工业制造类企业往往表现为低毛利率、低净利率的特征,往往需要依靠规模优势。而光威复材却保持了高毛利率、高净利率的财务特征,一种原因是因为市场需求,一种原因是技术领先。

  公司营收规模不大,但是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却不差,即便下游客户往往是军工央企。2020年的营业收入21亿元,应收账款仅2.67亿元,而合理占用产业链上游资金为4.08亿元。

  公司于2017年发行新股并上市,资金全部投注在主营业务方面,近几年公司净利润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公司的在建工程逐年提高,也就是说公司广泛征集资金和净利润中贡献的现金大部分用于新项目的再投入。 2021年,在建工程将陆续进入完工状态,并逐渐贡献营业收入。很显然,公司的高成长将会在新产能的支撑下得到延续。

  虽然光威复材持续不断的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投入(所谓的资本支出),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公司良好的现金流支撑了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

  近三年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均高于40%,这个比例对于快速地发展的成长期企业是非常非常高的。可见光威复材的现金流是多么的好。

  一般情况下,成长期的企业是不愿意增加现金分红的,因为他的成长是需要现金支撑的,比如新能源领域的两个大龙头,隆基股份和宁德时代,他们虽然都是行业大龙头,但是行业渗透率还很低,都还保持着快速扩张和增长,隆基股份现金分红比例只有11.3%,宁德时代现金分红比例10.01%。如果这两个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超过50%,也就大概率说明行业增长进入成熟期了,就没什么冲劲了。 投资隆基股份和宁德时代的朋友,可以盯着现金分红比例看,只要现金分红比例还保持很低,公司的成长就不会停,就还可以赚到高成长高PE的钱。贵州茅台的现金分红比例51.9%,伊利股份现金分红比例70%,为什么分红比例这么高?因为过了成长期,没有成长性了,也不太需要用钱。我最近把伊利股份卖出了,资金给了迈瑞医疗,也是考虑到一个成长性的问题。不是伊利股份不够好,主要是迈瑞医疗更快更好。 光威复材不仅投建了军工项目,更是先竞争对象一步投资了民用碳纤维项目。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尚未布局民用项目。

  光威复材将军工领域技术拉长,应用于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建筑补强、通讯、电子、能源电力等领域。截止2020年,公司在民用领域的销售金额占比已超越50%。 军工领域的订单毛利率高达80%,但是军工市场空间较小,订单往往表现为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军工订单定然无法做大。 行业内另一家上市公司中简科技的毛利率能做到83%,但是2020年的营业收入不过3.89亿元,而此时光威复材的营业收入达21亿元。

  一旦我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企业逐渐做大,不再需要国家扶持时,相信国家在采购军品时,会放开军品订单的竞争,就像医药领域的集采一样,那么83%的毛利率不可持续。到时候中简科技才开始转型民用领域,恐怕只有吃土的份了。 碳纤维行业的标杆企业是日本的东丽,它就是军民品都做的,营业收入超过千亿。东丽碳纤维业务的爆发,首先是在体育用品领域,比如高尔夫球杆、鱼竿;其次是军工领域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提供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主要承重部件。随后,随着碳纤维产能提升和产品降价,东丽的复合材料产品逐渐拿下汽车部件和风力发电部件领域。 东丽在日本、法国、美国和韩国均建有工厂,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他却不乐意建设生产线,它采取的是封锁的态度。然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国产替代的需要。这就是光威复材等国内公司的重要性所在。

  而今,光威复材吃完了军工产品和体育休闲领域的利润,还在风力发电领域发力。轨道交通和建筑补强领域将是公司下一个发力点。每增加一个应用领域,就增加一大块营业收入,下一个领域应该是汽车车体承力领域。当然,这需要产能的提升和产品价格的下降来推动下游需求的提升。 小结一下公司的财务数据吧。总体看,公司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成长,优秀的现金流状况,以及未来不断释放的产能和应用需求的支撑。财务走势具有可持续性。介绍完了财务数据,我们大致看看公司的业务概况。 碳纤维是一种集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于一身、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并拥有广泛用途的基础性新材料。 公司有高强度、高模量、低比重特点的碳纤维以及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以其出色的增强减重效果成为各类军、民装备最重要的候选材料之一,成为国防装备的关键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建筑补强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耐腐蚀、耐高温、线胀系数小等特点,可以使其在诸如高温、高湿、高寒、高腐蚀性等的恶劣环境中代替金属材料使用;此外,其导电性能可以使碳纤维大范围的使用在通讯、电子、能源电力等领域。 因此,随着行业技术的进步、社会需求水平的提高,碳纤维日益成为发展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军、民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际先进的军民用飞机中,复合材料用量持续增长,主要应用部位包括整流罩、平尾、垂尾、平尾翼盒、机翼、中前机身等,波音 B787 的复合材料用量超过了 50%,超越铝合金成为用量最大的材料,飞机正进入复合材料时代。 光威复材以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业务涵盖碳纤维、经编织物和机织物、系列化的树脂体系、各种预浸料、复合材料构制件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装备设计制造等上下游,依托在碳纤维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复合材料业务的系统方案提供商。 行业地位和研发平台优势助力公司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领军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 光威复材以碳纤维为核心,以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应用领域为主线,以多年的研发技术和积淀形成的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工艺制造能力为支撑,形成了从聚丙烯腈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高性能预浸材料到复合材料部件和成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盈利模式。 公司建有原丝生产线、碳化生产线、碳纤维织物生产线、预浸料生产线、复合材料制品、碳梁生产线等车间。公司采用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按照每个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研发及生产。 公司以直销模式销售产品,由公司销售中心负责公司全部产品的具体销售工作。公司销售的基本的产品有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风电碳梁等。 再来看一下2020年的经营成果(读完公司的财务数据及了解了公司的概况后,再看公司的年报就轻松多了) 受益于航空、航天以及高端装备对碳纤维需求的稳定增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9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母净利润5.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3%。 其中,拓展纤维板块碳纤维及织物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10.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11%;能源新材料板块风电碳梁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7.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61%;通用新材料板块预浸料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2.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61%;复合材料板块制品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4,003.1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02%;精密机械板块装备制造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3,008.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5.12%。 拓展纤维、通用新材料、精密机械板块收入及利润均实现了增长并圆满完成年初目标;能源新材料板块受国外疫情和国内外碳纤维供需关系紧张的双重不利影响,未能完成预定目标;复合材料板块因产业体系调整,且部分项目暂未结题,导致收入和利润均有小幅下降,期待今年能形成贡献。 看一下公司的产能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达到2.74亿元,同比增长44.27%,并且全部费用化处理。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研发费用涉及项目最重要的包含T800级、T1000级、M40J级、M55J级等碳纤维产品或项目的验证;M40X、M65J级、T1100级等碳纤维的研发、先进复合材料研发等项目,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碳纤维制备与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产品技术优势与研发能力,为丰富公司产品、新一代材料市场开发和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内,碳纤维板块继续贯彻“两高一低”发展的策略,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发展思路有序推进生产和研发规划。 在前期产品研制成果基础上投入更多资源关注产品应用拓展和市场培育,紧跟世界前沿的M40X等重点型号碳纤维研发实现自主性能达标,配合各方有序推进各款T800级、T1000级以及高强高模系列碳纤维在国防及高端装备应用中的产品准备和应用验证; 公司确保量产碳纤维产品在保质保量前提下及时交付,稳步推动储备产能的等同性验证进程,持续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完善TZ700S(T700级)生产的基本工艺,突破超大容量聚合釜设计、制造及工艺,实现了干喷湿纺原丝线全纺位高速运行,为募投项目的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为包头项目后期顺利推进做好技术储备; 同时,公司积极推动TZ700S产品应用市场开发,全年对外实现销售过千吨;通用新材料板块成功开发风电预浸料、阻燃预浸料、无人机预浸料,其中阻燃预浸料进入PCD审核阶段,风电预浸料成功应用于风电叶片制造,并取得批产订单,各种高端预浸料产品逐渐完备性能数据库,推动产品在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能源板块105mm碳梁多种牌号碳纤维成功通过G1C测试,生产速度提升25%,并成功开发建筑补强板,开拓了拉挤工艺新的市场应用空间。 复材板块研发中心一期全面投产,二期已开工建设,AV500直升机、多款无人机等20余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已实现首架份交付,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延伸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明确。 精机板块成功开发龙门缠绕机、铺缠一体机、机械臂铺缠机等先进装备,非标设备标准化日趋成熟,复材箱体和地面保障装备市场逐渐打开。 报告期内,包头碳纤维项目通过招拍挂取得项目用地并如期开工建设,一期年产4000吨碳纤维生产线按节点规划顺利推进,项目一期的八个主要建筑单体全部完成基础工程,计划在2022年建成投产并开始形成贡献。 报告期内,公司三个募集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均取得重要进展。其中,高强高模碳纤维生产线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重大成果,项目产品M40J级、M55J级国产碳纤维历经多个航天应用场景的应用验证,有望在今年得到放大应用;高强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报告期内如期建设完成,公司采用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TZ700S碳纤维产品在建筑补强、气瓶等普通工业和高端装备领域打开市场,有望成为公司碳纤维业务新的支撑点;公司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在报告期内完成验收,先进的复合材料成型和生产装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公司业务向碳纤维下游延伸提供了重要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获授权专利78项,创建市级创新工作室28个。目前各单位建立实施运行质量管理体系29个,含盖质量、环境、安全、能源、知识产权、两化融合、汽车行业、民用航空航天、军品、保密管理等多个领域,各项体系运行平稳有效。 以陈亮为董事长的新的领导层接手后,公司的战略思维得到了延续。大致看一下公司2021年的经营计划。 新的一年,公司将继续以碳纤维为龙头,继续做好产业链整体战略布局,抢抓重点市场。保持T300级碳纤维稳定供货的同时,持续推动T700级、T800级、T1000级等高强型碳纤维和M40J级、M55J级等高模型碳纤维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扩大应用,加大对M65J级、M40X级、T1100级等新一代碳纤维的研发投入,抓住建筑补强板和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等领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机遇,继续扩大相关这类的产品生产能力,做好市场布局、满足市场需要;包头项目依然是公司的一号工程,全力推动项目基本的建设和设施安装等各项工作按节点完成。 预浸料方面,加强与重点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不断向航空航天高端应用领域扩展业务,逐步扩大碳纤维预浸料产品比重,逐步减少低端玻纤产品,着重关注低克重预浸料、阻燃预浸料、工装预浸料等特种产品,继续做好大飞机PCD审核,推动多个无人机预浸料验证工作,充分的发挥现有产能,保证风电产品质量和交期。 针对碳梁业务,加强与关键客户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满足其对碳梁产品质量、数量、交期的要求,重视行业发展动态,逐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强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继续完善建筑补强材料的经济技术性能,推动产品商品化,同时,积极开发原材料供应商,做好原材料入厂计划,保证生产活动正常开展。 对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新的一年继续以能力建设为目标,全方面提升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工艺、生产、检测、体系、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有能力承接各种先进复材结构件的生产、装配、交付等工作,同时做好复材中心二期建设工作,新建自动化生产线和大中型无人机整机结构件装配生产线,提升产能,着重关注生产计划管理,加强均衡生产能力,继续提升一线生产员工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强协同配合能力。 精密机械板块:认真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优势,实现由传统大规模、通用化的生产模式向适用客户个性化、订制化的需求转变。继续细化非标产品的模块化、标准化生产流程,扩大货架产品的种类,重点向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推广自动化生产装备和地面保障装备,逐步加强复材箱体技术和产能的建设,抢抓市场占有率,同时,全力配合内蒙古碳纤建设工作,合理的安排产能。 接下来,简单的看一下2021年一季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07%,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的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98%。报告期内,实现出售的收益35,936.61万元,同比增长23.46%;通用新材料板块受益于风电预浸料业务的阶段性订单贡献,实现出售的收益1.08亿元,同比增长197.93%;能源新材料板块受近期碳梁用碳纤维市场供应紧张影响,实现出售的收益1.38亿元,同比下降10.16%;复合材料板块与精密机械板块各项产品研制和制造业务有序推进,因两个板块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较大、基数较低,本期收入体现较快增长,其中复合材料板块实现出售的收益1496.29万元,同比增长229.80%,精密机械板块实现出售的收益336.75万元,同比增长1173.37%。 2021年一季度预收及合同负债总金额为3740.81万元,相较2020年一季度的1267.5万元增长了195.0%,相较2020年四季度的3252.25万元增长了15.0%,反映公司下游需求旺盛,订单饱满。

  2021年以来,国内碳纤维T700在2月中旬从175元/千克上涨17.2%至205元/千克,但原材料丙烯腈价格却在一月下跌3.7%,2月末才略微上涨,三月价格虽涨至16000元/吨,但其9.6%的涨幅远小于碳纤维T700的价格涨幅,故一季度光威复材的毛利率由四季度的42.4%提升至54.6%。 进入四月以来,丙烯腈原材料供应开始呈现增长趋势,价格开始逐渐回落,4月20日报价为14400元/吨,较月初已下跌7.6%,预计光威复材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这一涨一跌,基本能断定公司二季度三季度数据非常好看。第二部分:行业概况及格局碳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工艺技术复杂,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产、学、研、用所有的环节,研发周期长,资产金额的投入量大,行业技术壁垒高,各应用领域工作环境的差异对产品要求不同,尤其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对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有非常苛刻的要求。 碳纤维下游应用技术的开发难度较高,作为复合材料基体和增强体的树脂和碳纤维需要有系统的数据库做支撑,复合材料设计、成型、制造工艺和装备能力需要匹配衔接,应用开发需要较长的研发过程,加之研发投入高、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导致碳纤维应用场景范围长期受到局限,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衡量材料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日本的三家企业: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本三菱丽阳拥有全球丙烯腈基碳纤维 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世界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公司手中,其生产的碳纤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均处于世界领头羊,日本东丽更是世界上高性能碳纤维研究与生产的“领头羊”。 日本东丽在全球碳纤维行业处于领头羊,研发水平超前,东丽成立于1926年,当时主要生产粘胶人造丝。1970 年 1 月 1 日,正式更名为东丽株式会社。日本政府于 1985 年 9 月签署《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一路飙升,日本东丽借助纤维纺织行业及整个日本工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对各项事业进行重组并优化公司结构,扩大海外生产基地。 经历九十年的发展,日本东丽完善了从上游原丝制备到下游复合材料制品设计制造的整个产业链,在全球 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目前主要是做纤维和织物、树脂和化学成品、IT相关这类的产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和工程等业务。 东丽碳纤维复合材料事业具有以下几大优势:(1)遍布全球的运营网络,生产基地遍布日本、美国及欧洲;(2)预浸材料、中间材料、复合材料及碳纤维垂直开发;(3)品质一流的碳纤维系列新产品;(4)有着先进技术,因而造就质量稳定的预浸产品;(5)在飞机应用领域拥有牢固坚实的基础。 日本东丽于 2014年已开发出 TORAYCAT1100G 高拉伸强度和高弹性模量碳纤维,而我国只有光威复材等少数碳纤维企业能大批量生产T700 级碳纤维。 由于日本东丽现今的研发理念、大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使得其在同级别碳纤维生产方面具有低成本优势,在国内外碳纤维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美国是继日本之后掌握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之一,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丙烯腈基碳纤维消费国,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3。 国内技术整体弱于日本和美国,同规格的碳纤维产品成本也相比来说较高,因此我国的碳纤维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2008年中国碳纤维的进口依赖度为 98%,而到了2019年该比例降至68%,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预计该比例仍将继续下降,预计到2025 年有望达到 56%。 进口替代道路非从漫长,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国家对本国碳纤维企业的支持力度将会保持较长时间。 我国碳纤维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 1962 年,总体上与日本碳纤维的研发同步进行,但在产业化生产和集中度方面却存在比较大差距。 2005 年,我国碳纤维行业总共仅有 10 家企业,合计产能仅占全球总产能的 1%左右;2008 年,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量工业公司涌入碳纤维行业,但大多数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无任何突破,生产线运行及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导致“有产能,无产量”的现象出现。 2010 年,国内碳纤维生产能力仅占世界高性能碳纤维总产量的 0.4%左右,碳纤维需求严重依赖进口;2012年 1 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新材料“十二五”规划,碳纤维“十二五”期间规划产能为 1.2 万吨/年。 近几年我国碳纤维行业“有产能,无产量”的现象仍然严重,2016 年我国碳纤维产能达到约 1.8 万吨,而实际产量仅为4600 吨左右。

  我国自进入新世纪重新再启动碳纤维国产化进程近二十年以来,在军工应用的牵引下,国产碳纤维取得了进步,解决了碳纤维的卡脖子问题,保障了军工发展的急需,随着持续的创新和投入,许多涉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初步形成了系列化的工业产品体系。 目前,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产品已经涵盖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强高模四个系列碳纤维,随着低成本和高效生产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碳纤维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逐步的提升,碳纤维生产及应用成本在不断下降,推动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带动应用领域由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逐步延伸到风力发电、能承受压力的容器、轨道交通、建筑补强、输电电缆等普通工业领域。 光威复材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也是我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成功实践者。由于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了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和技术、装备的封锁,确保了我国国防军工装备发展对关键材料碳纤维的急需,带动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并持续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随着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光威复材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业务不断向下游延伸,积极培育碳纤维应用市场。 在碳纤维领域,不仅要解决优质的碳纤维原料从哪来的问题,更要解决技术、装备长期被发达国家严格封锁的难题。有点类似于芯片领域的难题,一个光刻机能左右整个芯片产业链,碳纤维领域亦是如此。 光威复材凭借多年研发投入,已拥有系统的装备设计、机械加工和制造能力,有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非标设备设计队伍,有五轴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等精密加工设施,有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管道设计制造资质。多年来面对“技术、装备”严格封锁的,光威复材装备国产化能力逐步的提升,拥有了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一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提供了装备技术的自主保障,真正的完成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历经十余年的研发、验证和生产历程,光威复材打破国外垄断,保障了国防装备发展所需,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局面并确立了市场先入优势,在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民品业务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中国碳纤维的需求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国内需求量为 3.78 万吨。其中 32%来自国产碳纤维,其余的分别进口自日本(20%)、中国台湾(15%)、美国(7%)和其他几个国家。目前我国的碳纤维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由于需求快速地增长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我国的碳纤维大量依赖进口。全球碳纤维需求在过去 10 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据统计 2019 年全球需求为 103.7 千吨,2009-2019 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3%,2014-201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4.2%。预计未来几年年均增长率仍能保持 10%-20%的水平。 2019年全球碳纤维行业需求超过10万吨。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尤其是下游的航空航天、风电和汽车等碳纤维主要使用在场景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碳纤维成本的降低和性价比的提升,预计 2025 年行业的总需求将达到 20 万吨左右,而 2030年有望达到 40万吨以上。第三部分:人是关键1、公司无实际控制人的问题得到解决。 2021年3月7日,陈亮、陈洞签署了《一致行动及股权表决权委托协议》,陈洞与陈亮保持一致行动,并将其持有的光威集团全部股权表决权委托给陈亮行使,陈亮控制光威集团79.77%的表决权,光威复材的实际控制人由陈亮、王言卿变更为陈亮一人。 陈洞一直以来没有参与公司经营,而陈亮长期参与公司经营,对公司非常了解。由陈亮掌管公司有利于延续公司经营战略。 2、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经营公司就是经营人,人的问题解决了,公司的发展就有后劲。 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不高,但是所有管理人员均有持股。如公司总工程师张月义先生,他1985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在读),年报发布时持有公司198803股股票,合计市值1252万元。为公司干活就是为自己干活。 3、公司有核心技术团队,保证了公司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及核心装备独立生产。 多年来面对“技术、装备”严格封锁的情况下,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中带动公司装备国产化能力逐步的提升,拥有了碳纤维生产线及关键设备、预浸料生产线以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等自主设计与制造能力,为公司一系列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提供了装备技术的自主保障,真正的完成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企业具有一支技术扎实、经验比较丰富、稳定的技术团队,并依据业务发展需要充实新鲜血液,多年来,相继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以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等关键技术,稳定的技术团队确保公司的技术投入和技术积累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源和成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体系,技术价值在研发和生产组织中得到一定效果发挥,成为公司核心技术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第四部分:投资看点1、公司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且具有全产业链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2、行业空间大,国产替代道路很长 3、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在国内企业的工艺和成本控制未达到与国外竞争对手同等水平时,预计政策不会退出 4、财务数据靓丽,且未来多年可持续第五部分:估值参考同业及企业未来的发展阶段,50倍市盈率合理。 由于股东北京中信投资中心减持公司股权,导致近期公司的股价跳水。中信从2019年6月10日便宣布清仓减持公司的股权,一直拖延至今。可以推断出,在中信看来公司的基本面是没问题的,而减持股权仅仅是中信基于自身的投资安排。 好公司杀跌买。 4月29日的大跌就是对减持利空的反映,一个大跌足矣。 如果认可,请大家帮忙转发,感谢支持。 风险提示:本文是我个人的投资思考,相关投资决策和投资逻辑均可能包含我个人的偏见和认知错误。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都有被腰斩的风险。请您独立思考。

  (来源:价值投资之懒惰的投资者的财富号 2021-05-05 19:39)[点这里就可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自己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碳纤维视界:T-Carbon国内专业出产碳纤维车钥匙壳源头厂家
下一篇:揭秘塑胶田径运动跑道造价:多少钱一平方?
qq tel code-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