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家负极上市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负极销售量对比:贝特瑞出货量遥遥领先3、4、5名你追我赶
来源: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2024-07-20 07:42:38
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1.19 亿元,同比下降 2.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6.54 亿元,同比下降 28.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15.80 亿元, 同比下降 2.59%。主要系报告期内产品营销售卖价格下行,产能利用率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客户的真实需求,优化品质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与投入产出比。负极材料领域,2023年公司实现销量超过36万吨,对应收入122.96 亿元,根据鑫椤资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 年公司全球 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约22%,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此外,公司积极地推进石墨化自供率的提升,保证公司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2023 年,子公司四川瑞鞍、山东瑞阳负极项目相继投产,山西瑞君和云南贝特瑞石墨化产线 年陆续建成投产。
硅基负极领域,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第五代产品,比容量达到 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 1,500mAh/g 以上。截至报告期末,硅基负极材料产能 5,000 吨/年,出货量行业领先。
2023 年,公司积极把握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快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大海外布局提升全球市占率。负极材料的海外布局方面,公司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年产 8 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 期)正在积极建设中;同时,公司规划在印尼基地建设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二期),项目顺利建成后,公司在印尼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 16 万吨/年。
经过 20 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备明显的技术和先发优势,已形 成了由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先进负极材料为主的产品体系。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成立了从石墨矿开采到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 确保供应稳定及品质保证。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通过自建及合作等模式,形成了集原材料、 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工艺革新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在先进负极材料领 域,公司是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出货量行业领先,其中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 第五代产品,比容量 2,000mAh/g 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 作,比容量达到 1,500mAh/g 以上;公司的钠电正、负极材料已获得客户认可并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公司在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均有前瞻性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49.5 万吨/年。
2024 年,公司将紧抓国际化发展契机,提升产品竞争力、布局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团队战斗力, 奠定长期增长格局;抓住产业调整期,提升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链、生产和品质 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智能化、绿色化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构建 领先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产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1)全方面推进降本。优化国内产能布局,推动云南、山西石墨化项目按期投产,提高石墨化自供 率,同时实现焦等原材料的战略采购,降低全产品成本;加大技术和工艺降本,挖掘各基地降本潜力。
(2)推进海外布局建设。完成海外布局的整体规划,确保印尼基地的按期投产;加大海外供应链 的布局,推动供应链一体化建设,确保海外供应链的稳定。
(3)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市场开拓。提升快充石墨产品、硅负极产品和储能产品的竞争力;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07,022.52万元,同比下降12.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533.78万元,同比下降71.5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4,662.05万元,同比下89.41%。业绩同比下降主要系:2023年在终端需求增速放缓、锂电池行业去库存的背景下,中游锂电池材料均面临供需关系阶段性失衡、产品价格下滑的重大挑战,受行业变动影响,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和参股的正极材料业务产品价格及盈利均同比下滑;公司持续推进聚焦战略,加速剥离非核心业务和低效资产,非核心业务亏损以及对相关资产计提 减值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2023 年负极材料行业下游需求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同比增速显著放缓,同时上游原材料价 格下降、石墨化加工价格大大下滑以及行业产能释放加剧竞争等多因素带动负极材料价格整体下 行,行业盈利空间显著缩窄。公司通过加速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深化大客户合作以及全面落实降 本举措等积极措施,2023 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销量同比增长44.55%,市占率逐步提升。根据鑫椤资讯统计,公司 2023 年人造负极材料产量中国占比为 19%,排名行业第一。
公司坚持产品领先战略,持续保持比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快充类产品以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不断实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突破。消费类快充产品持续保持市场占有率领先,并已实现5C产品的批量出货和6C产品的吨级供货;动力类快充产品出货量迅速增加,已实现4C、5C产品的规模化供应, 且6C产品已完成客户定型,正在进行批次稳定性验证,快充产品技术一马当先的优势逐步扩大,实现 了快充产品体系的代际领先。公司硅基负极产品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持续获得海内外客户认可,实现批量供应。硅氧产品 已批量供应海外头部客户,并实现装车,同时攻克了二代硅氧低温循环难题,相关这类的产品已导入海 外头部电动工具企业;硅碳产品不断迭代,新一代硅碳产品在头部客户测试中保持领先,相关核 心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的专利授权。公司硬碳负极产品的容量、高温和加工性能领先,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硬碳产线建成投产,已 实现在钠电、锂电(含半固态电池)和超级电容领域的批量应用。
面对产品价格下滑带来的盈利压力,公司深挖降本路径,全力推进降本工作。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扩大降本空间,包括开发低成本高质量原材料、改进生产的基本工艺降低能耗、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以提升生产效率等举措;另一方面公司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石墨化自供率水平、强化供应 链管理等举措逐步降低经营成本。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四川、 云南一体化基地优势产能建设,并优先完善关键产能,加快一体化产能和石墨化自给率的提升。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四川基地一期产能投产,云南基地一期石墨化产能爬坡中。
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行业产能扩张速度较快,打破了原有的供求平衡,锂离子电池各细分业务市场均面临阶段性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滑的挑 战。本报告期内,公司各业务版块销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受整个行业激烈竞争和去库存的 影响,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负极材料事业部方面,高价库存消纳较慢并经历了较大的减值,2024年有望逐步改善盈利能力。
2023 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实现出货量155,317 吨,同比增长11.35%;负极材料及石墨化业务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 661,076.75 万元,同比下降 16.01%。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1)2023 年度,受行业产能供过于求及下游电池客户去库存的双重影响,负极产品售价持 续下行;客户产品结构及原料属性的变化影响了公司原有生产的基本工艺的成本及收率;前期高价存货 消纳较慢,导致公司持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受上述因素影响,公司负极产品毛利率收窄,面临 阶段性的经营压力。截至 2023 年末,公司负极材料库存规模和成本已较年初显著改善。
(2)为应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公司加快了非石化类原材料和高压快充产品研制进度, 按照每个客户产品需求调整生产的基本工艺,报告期内公司已实现部分超高的性价比新产品的导入。随着历史高 成本库存的消纳、非石化类原料的创新和高压快充产品的持续放量,2024 年公司负极材料盈利能 力有望得到明显的改善。
(3)在探索长期降本路径方面,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品系列化等多种方式 进行降本增效。公司在建的四川紫宸工厂定位于成为行业内最具环境友好、绿色低碳、能源集约、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的下一代先进产能和标杆工厂,将能更契合超高的性价比负极材料的生产适 配。公司有信心通过先进产能的建设、多样化的原料和工艺降本方案、良好的 ESG 管理,以差异 化的产品、稳定可靠的品质服务国内外一线电池客户,持续改善负极材料盈利能力,在下一阶段的负极材料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扎实、审慎地推进优势产能建设,一体化布局继续深化。截至本报告期末,已经形 成年产15万吨的负极材料有效产能,这中间还包括 11 万吨石墨化加工及 10 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继续推进四川年产28 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其中一期 10 万吨产能受配套电路建设、自身库存消纳及新型生产的基本工艺设备论证等影响,进度有所延缓,预计于 2024 年逐 步建成投产;二期 10 万吨产能将稳步推进,计划于 2024 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建设;三期年产 8 万吨产能预计于 2025 年逐步建成投产。四川成都邛崃生产基地首次应用了多项连续性生产和自动 化智能粉料传输等工艺,使负极生产在环境友好度、安全性、节能减排、智能化及数字化等方面 迎来重大变革,将会成为负极材料下一代的标杆工厂,也为公司布局瑞典及其他海外生产基地做 好了准备。硅碳负极方面,公司新一代纳米硅碳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CVD 沉积技术和硅碳复合技术能 有效满足未来负极材料长循环、低膨胀的性能需求,动力学性能行业领先。公司于 2023 年 7 月设 立安徽紫宸,启动年产1.2 万吨硅基负极材料(单体)的项目建设,计划 2025 年开始慢慢地分期投 产。
公司推出快充负极新品并得到下游客户的积极反馈,在满足 6C 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粘结剂的配合和原料的创新以此来实现8C/10C 的快充性能,产品竞争优势显著。预计公司2024 年负极材料出货中,快充产品占比逐步提升。公司硅碳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较为顺利,首效和膨胀性问题得到解决,在原料预处理环节的技术走在行业前沿,加工工艺如 CVD 沉积等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较好,受到重点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预计硅碳产品未来在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动力及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的应用需求将逐步提升。为应对下一阶段的硅碳负极的竞争,安徽紫宸的产能规划考虑了原料的就近配套,最新原料和设备的应用、工艺的持续改进等综合因素,预计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成本的最优化,形成良好的市场竞 争力。
在负极材料领域,企业具有在碳素材料理论知识领域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团队,具备行业领先的 技术和研发优势,主要负极材料产品凭借高容量、高压实密度、低膨胀、长循环、快充等特性占 据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头羊,并充分应用行业前沿科学技术。目前,公司快充 负极新品已满足 6C 的性能要求,快充类产品已通过多家客户产品技术认证,逐步开始规模化供应;在硅基材料领域,CVD 硅碳已通过多家下游客户测试,同时球形 CVD 硅碳产品性能居于行业 领先水平,公司新型硅碳材料具备高容量、低膨胀和长循环等高性能表现,除应用于高端消费类 锂离子电池以外,也可以做为半固态/固态电池的负极材料,目前慢慢的开始小批量出货;公司对锂金属负极材料持续开展前瞻性研发,通过构建新型负极结构来解决锂金属负极的体积膨胀以及负极/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问题。四川紫宸将在粉碎和造粒环节,通过自动化原材料预处理工序、造粒预碳化一体化和立式釜等先进工艺及设备实现自动化全流程密闭管道输送;并在石墨化工序,通 过创新应用新型的移动式石墨化加工设施实现增加装炉量、提高加热效率、降低石墨化加工的单 位能耗、减少辅料的使用,大大降低石墨化加工环节的成本;在碳化环节,通过集中式工艺和新 型一体化设备等,有效提升物料利用率和自动化生产水平;通过一系列新型连续式生产设备和全 流程工艺技术改进措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综合实现生产流程的降本增效和节 能环保
2023年本报告期,锂电负极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51,865.63万元,同比下降8.86%;实现负极材料出货量14.5万吨,同比增加 20.11%;
报告期内,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波动、行业企业去库存等多重因素影响,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同时,负极行业企业扩建产能进入释放期,市场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负极材料产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而公司备货库存规模较大,负极 生产周期较长,部分在产品、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委外加工物资对应石墨化外协加工成本较市场石墨化外协加工价格变 化滞后,面临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对当期盈利能力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公司通过加快库存消化速度,恢复库存成本水平;优化管理架构,推进精益管理,提升成本管控和风险识别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一直在优化工艺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原材料开发能力,积极开发快充类/储能类战略新产品,稳步推进前 瞻性产品研制;聚焦主流客户市场需求,维持好现有战略客户的稳定合作,深挖潜力重点客户以及储能电池领域客户,全力以赴开拓国际市场,加速海外布局;稳步推进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提高石墨化自给率和产线绿色智能化水平等途 径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另有108项正在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其中97项发明专利、4项国际专 利);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多年来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精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为公司积累了众多大客户的信任,也为公司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赢得了主体地位。锂电负极业务,公司与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ATL等国内知名锂电池厂商有着良好稳定的合作。公司除继续深化与现有主要客 户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行业内优质新客户,并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韩国SK On、LGES均实现了批量供货,其 他海外客户的开拓正按计划进行;磁电装备业务,公司与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大型冶金工程承包商建立了稳定通畅的业务关系,电磁冶金专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超60%,处于行业龙头地位。
2023 年,公司实现负极材料销售量14.09 万吨,较 2022 年同比增长 31.50%,2023 年,公司山西昔阳三 期、无极北苏总部生产基地完整运行,一体化产能充分释放,全年产销规模持续提升。但是,受之前年度行 业处于高景气周期影响,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产能扩建,叠加大量跨界资本涌入,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均面临激烈市场之间的竞争,供需反转情况下,负极材料产品价格水平一下子就下降,导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的局面。2023 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营业收入 37.36 亿元,同比下降 11.01%。
2023 年度,负极材料整体行业仍保持了持续增长,受益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需求提升影响,且山西三期、北苏总部等生产基地产能完整释放,与下游客户进行深入合作,公司负极材料新产品的持续开发和实 现量产,总体上,公司负极材料销售数量实现了较快增长,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2023 年,在新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充分释放的背景下,公司积极进行工艺和装备更新,降本增效,通过 在原材料预处理、炭化等工序均采取新工艺;并持续优化石墨化工序送电曲线,压低石墨化工序成本,此外, 公司还通过提升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增强规模效应,公司做人造石墨负极 材料生产效率逐步提升,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进一步下降。但是,受之前年度下游锂离子电池市场及负极材料行业高 速增长影响,行业企业持续新建产能,同时跨界资本纷纷涌入,造成负极材料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局面,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且超过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公司 2023 年负极材料业务出现“增量不增收”情形,盈利水 平出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下滑。
公司的成本优势主要基于一体化生产模式。报告期内,相较于同行业主要企业,公司负极材料生产全部 工序均自主进行,特别是石墨化工序,自供率位居行业前列,极少采购委托加工服务,由此减少因委托加工 导致的毛利流出。公司能够控制全部生产流程,进而控制各工序成本,各个工序紧凑分布在同一生产基地, 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并减少了运输支出,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另外,公司曾长期经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业务,积累了丰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装备设计和生产管 理经验,在多项核心工艺上均有高效率的独特设计,如在石墨化工序前增加焙烧工序,提高了相应半成品的 振实密度,使后续石墨化工序能够以同样的石墨坩埚数量装载更多物料,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基于对负极材料、石墨化焦等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并考虑传统碳素生产基地相对集中于北方,公 司选择河北省、山西省作为生产基地所在地,距离主要原材料产地、下游客户位置较为适中,减少了相应运 输支出。2018 年起,公司选择在电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山西省晋中市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充分的发挥了相比来说较低 的工业用电价格上的优势,大大降低了相应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已进入下游知名行业如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国轩高科、蜂巢能源、雄韬股份、万向 一二三、欣旺达、远景动力、瑞浦兰钧、中兴派能等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的供应链,并参与新产品研究开发,不 断深化合作。锂离子电池厂商与负极材料供应商粘性较高,对供应商的甄选和管理较为严格。负极材料供应商认证周期长,在进入锂离子电池厂商供应链后,通常不会轻易更换。下游客户选择供应商之前,常常要经过送样 小试、中试、大试、批次稳定性等严格复杂的产品测试程序,最终实现批量供应,周期较长。出于对产品性 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要求,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的体系匹配确定后则通常不会随意更换。
2017 年起,公司进入负极材料生产领域,将积累多年的生产的基本工艺经验带入,实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公司引入负极材料专业团队,整合原有的研发人员,组建了一支经验比较丰富、勇于创新的开发团队,不断加大对新技 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企业具有 49 项授权专利,包 括 12 项发明专利和37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有多项专利处于审核状态中。公司在石墨化环节,将积累多年的生产的基本工艺经验带入,在工艺上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并且公司仍在一直在改进工艺,探索更有效的成本操控方法。在石墨化工序前,公司针对性地增加了焙烧工序,该项工艺可提升石墨化炉的填装密度,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公司针对负极材料乃至锂离子电池行业进行了充分调研,在针对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 择主要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持续进行技术储备。公司持续同下游知名锂离子电池厂商进行深入技术合作, 交流研发经验,持续探索在比容量、压实密度、倍率等方面更为平衡的新一代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公司同时 在进行设备和工艺改进,将石墨化、炭化等工序积累的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于各种产品的生产,逐步提升原 有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技术和工艺优势。
2023 年,公司开发的多款具备高容量、高倍率、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新一代负极材料实现批量销售,并迅速占据市场,实现了对过往产品的迭代。该部分产品适配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 性能要求,针对新能源汽车 “里程焦虑”的行业痛点,公司新产品在支持高能量密度的基础上,明显提升了 快充性能,为下游动力电池企业在材料段提供了支撑;针对储能电池,公司新产品在保障长循环寿命的同时, 支持高能量密度,为储能系统的高效实施增加了保障。新一代负极材料产品的开发成功,为公司开发新市场、 提升业绩表现和股东回报注入新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625.09 万元,同比下滑 28.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 8,290.52 万元,同比下降48.3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纯利润是8,246.12 万元,同比下滑49.40%。
主要系受行业周期性变动、财务费用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受补贴政策结束、新能源汽车降价等因素综合影响,公司下业增速有所放缓,叠加负极材料产能仍 处于增长阶段,供求环境阶段性失衡,行业企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行 ;财务费用同比大幅增加。
公司主要是采用随行就市的产品定价方式,受行业周期性变动、下游需求 变化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产品营销售卖单价呈现一定波动。如果未来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新建产能逐渐释放、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终端需 求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下游客户盈利空间缩小,其盈利压力将会促进向上游传导,则公司可能面临产品价格下降风险,给经营业绩带来 不利影响,进而使公司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依托于对上游原材料供应的严格把关、领先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及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公司石墨负极材料产品质量及性能长期处在行业领先水平。凭借性能优异、品质稳定、种类丰富的产品和多年来不懈 地努力经营,公司已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包括比亚迪(002594)、LG 新能源、国轩 高科(002074)等多家客户,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也为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扩增产能提供了强大需求动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相对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 线,坚持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并重的技术路线,拥有了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开发的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低膨胀、长循环等特性的产品均获得下游动力锂电龙头厂商的高度认可。公司自主研发、实施了锂电池低温 低成本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是公司基于自身技术团队的开拓性研究,针对动力电池及便携电子领域亟待解决的低温下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高比容量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负极材料解决方案。为更好的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公司不断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截至本报告期末, 企业具有授权发明专利 66 项。此外,公司还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重庆大学等国内石墨研究重点院校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由企业来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支持,与各方共同致力于石墨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制,实 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结合自己技术优势开发新一代厢式炉石墨化加工工艺,自建石墨化车间,以提升生产能力并降造成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48812】2021年硅碳负极上市公司有哪些硅碳负极上市公司龙头一览
下一篇:2024年8月丁基橡胶进出口浅析